|
摩拜的宿命,或许就要落到ofo身上了。
8月3日,有媒体报道滴滴联合蚂蚁金服,以14亿美元的估值收购ofo。随即ofo联合创始人于信表示消息不实,太假了。5天前,ofo就已对类似收购传闻发出过声明,针对“ofo和滴滴谈判已经接近尾声”的消息称,类似言论皆为不实信息。虽然没有最终定论,但是ofo“卖身”似乎已成定局。
改变世界的北大人
2015年9月,ofo创始人戴威选择母校北大为第一个运营的地点,并且ofo还写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公开信——《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ofo宣布,将为北大校园提供超过10000辆自行车,同时也呼吁2000名北大师生贡献出自己的单车。公开信末尾极富煽动性地写道:“100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次轮到你了!”
ofo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一直主打校园市场,最终覆盖20个城市的近200百所高校,注册用户超过80万,总订单达到900万,日订单超过20万。一直到2016年10月,ofo才宣布开启城市计划,正式走出校园。
3年内,ofo共获得融资约21亿美元,弹药充足的ofo和摩拜打起了烧钱战,2017年摩拜和ofo的用户经常能收到优惠充值促销的短信,打开各自的APP,直接弹出来的也是促销广告,充返比的优惠力度最高能超过1:2。
依靠着补贴大战,ofo收获了大批用户,但是长期的烧钱,加之每次一元钱、五毛钱的使用价格,让摩拜和ofo的资金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这也为后来的收购埋下了伏笔。
坏消息接踵而至
ofo陷入危机
在不断爆发的危机当中,最严重的当属资金问题。
《财新》报道称,2018年5月,ofo单月成本高达2.5亿元,其中运维成本为1.3亿元,其他费用为1.2亿元,而其账面可用的资金已不超过5亿元。如此高昂的成本支出,让此前累计拿到的20多亿美金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假如一直无法通过用车或其他方式变现,ofo的资金链情况很可能遭遇危机。
与此同时,ofo海外市场业务的不断收缩,也让这个走向20个国家的共享单车平台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在刚刚结束的7月,ofo连续宣布退出了澳大利亚市场、德国市场以及大部分。ofo的回应是公司战略决策,优化海外市场运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退出操作无情的打了ofo此前定下的扩张计划一记耳光。
在坚持独立的拉锯过程中,ofo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坏消息像雨点一般密集砸来。
成也戴威,败也戴威
纵观3年创业,戴威似乎始终都在强调一个“我”字。
“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今年5月中旬,在ofo内部百人动员大会上,戴威情绪激动的说道。ofo共有五位创始人,每人持有一票否决权,但归戴威一人行使。
遇见资本时,戴威依旧在强调“我”。外界最为熟知的,戴威创业路上3个的贵人:朱啸虎,程维,马云。
“朱啸虎的资金让ofo活下来,促成滴滴的战略投资;程维下注ofo后,多位投资人加码;阿里的借款驰援,ofo延续生命。”
但令人不解的是,最终,这三人都选择站在戴威的对立面,创始人跟一个投资人谈不拢正常,但跟三位投资人都掰了,往往是创始人要开始被质疑了。戴威曾公开表示,“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有前ofo员工曾这样形容戴威:“创业对他来讲,只是一个过程,他是主导者,他应该主导这个过程,而不是做个傀儡。”
在ofo,戴威始终扮演着掌控者的角色。独立战斗的信念,戴威不愿改变,即便ofo日益衰败。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