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5|回复: 0

[休闲话题] 在网络传言的迷雾中接近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网络上火爆一时的央视主持人方静“间谍门”事件,以当事人在荧屏上露面和做客网站正式回应这一传闻而告一段落。最初在博客披露这一消息并引发舆论风暴的阿忆也公开道歉。其实,这一事件反倒映衬出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从而对职业记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传言大行其道,记者是否有更为专业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以最快速度对传言进行证实。

  眼下,中国社会的舆论形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有人将其称为“公民记者”或者“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联网的博客成为发布新闻的重要渠道。去年发生在山西的封口费事件,就是《西部时报》山西记者站的戴骁军,在记者排队领封口费的现场拍摄了照片,并发布在互联网的博客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样,山西的溃坝事故,也是《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的记者孙春龙通过互联网博客,向社会披露了实情,最终在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下,得到彻查。

  从这些博客“报道”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戴骁军、孙春龙都是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都受过一定的职业训练,他们采访到一些事实,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传统媒体发布,发布在博客上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从业经验,比如,拍摄、叙述事实的冷静、客观、真实、准确等等,使其“报道”克服了博客新闻的常见缺陷(比如道听途说、不加核实等),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揭露真相。

  而北大副教授阿忆,尽管也有过媒体经验,却并非职业记者。他写博客更像通常意义上的“公民记者”,就是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看到、听到的记述下来,传播开去。这种“叙述”并不具有专业性,相反,可能十分个人化、情绪化,可能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也可能是一个信手拈来的奇想——就“人人都是报道者”而言,说者信口开河,听者如堕五里雾中,往往是博客新闻的常态。

  在不明真假的情况下,互联网博客更像是传统媒体的消息源。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如何识别真假,通过自己的采访,对消息源进行严谨而细致的核实,并以专业报道者的角度,在最短的时间里还原事实全貌,考验着传统媒体记者的能力。遗憾的是,阿忆的博客惊曝方静的“间谍门”传闻(事实上,这一传闻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只是没有人像阿忆一样将其披露出去)之后,传统媒体的记者只是跟进报道了方静的态度,比如,“深感震惊和愤怒”等等,却没有针对传闻是否属实进行核实。

  其实,网络上的很多传言都“有鼻子有眼”,比如,时间、地点、背景之类,之所强调传媒和记者的专业水准,就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严谨的职业表述,将疑点一点点揭开,而不是进一步加重疑云,甚至当事双方打“口水仗”。在回应社会质疑时,记者需要对这些具体情况逐一查证,才能“言之凿凿”。缺少比对、针对性,就只能是自说自话。这样的跟进报道,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疑点重重,会让读者进一步陷入迷雾,不明真假。

  2007年,在山西黑砖窑事件爆发之后,32岁的河南郑州人辛艳华,曾经以“400位寻子父亲”的名义发出一个网帖,题目是《400位父亲泣血呼救: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当时,评论家鄢烈山用“侥幸”来形容辛艳华。因为,就在同时,广东有人因为在互联网上“广泛散播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而被警方抓获,并受到有关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理。鄢烈山认为,辛艳华“之所以能平安无事,一是因为并非举报某个具体的官员,这样被报复的风险会小许多;二是因为辛艳华说的是山西的事,于河南的形象无大碍。其实,辛艳华引起广泛关注,关键是某都市类媒体对于网贴不加核实的全面引用,甚至没有指明这是未经证实的传言。

  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亟须重视和重建传统媒体的职业规范,面对社会传言,谨慎采访,小心求证。同时,追求全面报道、客观理性和平衡,将会越来越彰显出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的价值。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509182114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众创网,值得信赖!
众创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众创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众创网

GMT+8, 2024-12-27 20:21 , Processed in 0.292464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