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5|回复: 47

[创业资讯] TO B视角看创作者广告主营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3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大家聊聊个人近期的一些感想,下面直接开始。

一、万物皆可标准化

创作门槛不断的在降低,不需要有太专业的知识、技能,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通过创作在某个领域内有所成就。这背后正是技术的创新在推动着创作自由时代的来到。互联网经济吃的是青春饭,拼的是效率,稍微慢了一点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时代。

1.jpg


我们会发现互联网产品同质化现象很普遍,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抄大厂。直接拿存量用户做A/B测试成本太高昂,拼效率时期是容不得有丝毫差错,照搬成熟的方案就是最为稳妥的选择。毕竟用户对大厂产品的使用早已形成惯性和记忆点,自己的产品直接复制这套逻辑就能无缝衔接用户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在这个需要通过下沉用户来获取用户增长的存量时代,降低用户对产品的陌生感和使用门槛,无疑是另一种提升用户体验的最佳方式,吸引“下沉用户”也更具竞争力。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抛开时代因素不谈,微信能成为继QQ之后的全民社交工具就是因为产品使用的简易性。先从工具层,非专业人士可以在“新生事物”面前快速得到掌控感和正反馈,这就能解决大部分用户第一阶段的留存问题。接着基于熟人社交的属性让用户愿意在平台上创作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链接和绑定,就会让用户的增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互联网平台的运营逻辑就是用资本来扩大用户规模,用内容来留存用户,只有用户留存下来后平台的商业模式才能形成闭环。流量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太专业的内容难以吸引用户注意力,反而是那些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内容,能在信息满负荷运行的间隙中缓解一下用户精神上的麻木。

这不正好跟跨界入场的普通用户“非专业”的属性标签相契合吗?这为普通人入场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平台也需要更多用户的加入来共同构建这个内容生态系统。

不知道创作什么内容,官方会贴心地给出各种视频教程。没有创作灵感,就会发起各种内容挑战赛。只要你有输出,平台就会给你一些流量反馈来保证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可以通过输出实现商业转化。

互联网降低了内容的的生产成本,新技术加速了内容的传播与分发,信息流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海量冗杂的信息正在加速消耗用户的耐心。用户开始变得更专业了,他们具备了甄别信息的能力。加上互联网平台头部竞争格局已定,平台需要对内容进行一轮清洗来稳住用户的留存率。这就将矛头对准了内容创作者,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内容,流量也在加速向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倾斜。

用户喜欢什么内容,平台就给推荐什么内容,平台推荐什么内容,创作者就生产什么内容。内容创作者与平台方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流量争夺赛。创作者们纷纷抱团取暖,从平台的规则、算法的机制,再到对爆款内容的拆解,从中找出一个适用于自己的理论公式,并将其形成一个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就像抖音SEO、百度SEO正是这种过程中诞生的产物。

2.jpg


二、企业与用户互设KPI

都在说网友像鱼一样,记忆力只有7秒钟。在这个语境之下,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就是帮助网友去存储这些稍纵即逝的记忆。传统的线下营销渠道不仅受时间、空间及数据盲点的限制,内容的存活周期还特别短。互联网渠道的可复用、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则成为了更好的渠道补充及替代。

开展线下营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行动发生。让不知道的人产生向往,让不喜欢的人扭转偏见,让已经购买的人形成忠诚……。

这套逻辑在互联网上同样适用。企业的内容只要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记录,就会有被目标用户找到的可能性,用户与品牌的内容触点越多,让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内容触点就是企业与用户连接的“对外窗口”。

常见的“对外窗口”包括官网、公众号、抖音号、小程序、电子画册、线上商城等网络载体。

企业的“对外窗口”往往是在向目标用户阐明“我是谁(公司介绍)”、“我最近在干嘛(新闻资讯)”、“我擅长做什么(产品目录)”、“我们的合作伙伴是谁(合作案例)”、“他们觉得我们怎么样(客户反馈)”、“我们是怎么向客户提供服务和支持(服务支持)”等信息。

我们经常听到的整合营销、全网营销、矩阵营销等概念词,都是在利用增加内容触点的数量,来提升用户执行行动目标的增量。这些词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也跟当下的流量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早期的导航网站、搜索引擎,再到各个APP、小程序的涌现,每个阶段都在加速流量的分裂。

3.jpg


有时候,我们容易产生一种1+1=2的误解。百度10个用户、微信10个用户、抖音10个用户,总用户是30个。但真实的情况是各平台的用户重合度非常高,真实的用户往往不会是各平台用户之和。这种现象也是用户在向品牌方发出了信号——我需要你,但我需要不一样的你。

在整合营销1.0阶段,品牌方利用内容一键分发的手段可以快速解决内容触点的数量问题,实现全网信息霸屏。

但在流量去中心化的2.0时代,每个平台都是中心,每个平台都值得被重视,这里就一定要有取舍。你会发现现在做营销的目标性都是很明确的,都是落到具体的某个平台上。比如百度、知乎、小红书、1688、抖音、拼多多……等。而不再是那种围绕着搜索引擎去铺平台数量的那套打法了。

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和评判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用户不会愿意用百度社交、用网易刷视频、用抖音听歌一样。用户会用行动发出对品牌敷衍行为的反击,品牌方只有重视内容与场景的匹配度问题,在尊重用户为前提才能获取用户对品牌的兴趣度,这样才能让用户进入企业的营销漏斗中进行层层转化。

三、TO B营销人的困境

有人说TO B营销圈很小、不成熟、未成体系、2022年才算是进入爆发增长的元年……。

4.jpg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这些说法,但从背后也能反映出TO B企业对品牌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度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在工业行业。这种现象也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例如:产品专业性高,更依赖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等。

品牌建设可以简单理解为持续输出传播内容的过程。通过调用企业资源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加工、传播,最终潜移默化地去更新目标受众对品牌的印象和感知。

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得先为基础信息的输出创造一个前置条件,才有可能让内容的持续输出形成闭环。比如企业只有参加了行业展会才能对外输出宣传稿,宣传稿就是通过对参展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加工、传播这个链条下的成品。

每一个链条的背后对应着成本,TO B营销转化路径很长,经常涉及到多部门的协作,营销部门相当于是站在了营销漏斗的最顶部,对漏斗底部的转化环节非常陌生,因为这已经进入了跨部门作业的那道工序,自己不具有项目的全局把控权力。

营销是过程,增长是目标,企业关心的总会是目标而不是过程。营销部门的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尤其在中小企业中更如同鸡肋般。在这样的公司制度和环境下,营销人在品牌建设这块只能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商业价值”退居二线。这也让TO B与TO C的营销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职场“待遇”。

作者:黑来古 公众号 黑来古 微信号 heilaigu01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发表于 2022-8-15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791
发表于 2022-12-3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791
发表于 2022-12-3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万

帖子

963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32
发表于 2022-12-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77
发表于 2022-12-5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0

主题

3万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25454
发表于 2022-12-6 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113
发表于 2022-12-9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
发表于 2022-12-10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4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509182114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众创网,值得信赖!
众创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众创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众创网

GMT+8, 2024-11-1 20:21 , Processed in 0.173850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