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藏友虽很无辜,但在洪才看来,网店和二手电商渠道假藏品横行的背后,却也有很多无奈。
对于广大业余收藏爱好者来说,淘换宝贝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生活乐趣。曾几何时,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天津文庙古玩城、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等众多淘宝圣地,不仅是资深收藏家的最爱,也成为普通藏友们的首选。
不过,在电商高度发达的今天,去小摊小店里憋宝、捡漏儿已经不再流行。一部分藏友日常寻摸大路货儿或是“快货儿”,都把网络拍卖、二手交易作为了首选,他们远离古玩城和跳蚤市场,开始凭借电脑和手机足不出户,淘遍天下。
网络上的这片汪洋大海,远比那些古玩街要物产丰富,当然,水也会更深。无论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董古玩,还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中古数码,似乎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如果运气好的话,兴许还真能“捡到”价美物廉的“宝贝”。
那么问题来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淘宝是否靠谱?
“有了电商之后,找藏品的渠道多了,但也鱼龙混杂。”读者Shirley最近就遇到一件烦心事,作为一名“非专业普通资深收藏爱好者”,她向懂懂笔记展示了最近在某鱼上购买的一批“粮票”,不过这是一堆经资深藏友鉴定过的,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废纸。事后,她在维权过程中也处处碰壁,让这位热衷于网上“淘宝”的姑娘产生了网购恐惧症。
实际上,即便是很多拥有十几二十年收藏经验的藏友,在二手电商平台上也会“打眼”,在网络上淘到宝的几率,和去潘家园实地淘换物件差不多。那么,二手平台淘宝究竟是在赌还是真有规律可循?
从“小白”手里买“旧票” 竟是废纸
“太坑了,比买二手手机还坑!”
Shirley一贯热衷于收集一些曾经流通过的老旧票据,如粮票、油票、布票等。她告诉懂懂笔记,虽然自己是不折不扣的90后,但却对于这些“老古董”情有独钟。
“很多玩意儿都是在亲戚朋友手中换来的,有部分是从古玩、跳蚤市场淘的。”在一次交流聚会上,一位收藏发烧友告诉Shirley,现在线下的收藏品市场很乱,赝品横流,且真假难辨。他更喜欢在网上“捡漏 ”,尤其是部分个人收藏家出手的藏品,成色和价值都有保障,“但网上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总觉得有点儿信不过。”
不过,周围藏友圈经常爆出来的一些网淘宝贝儿,还是让她艳羡不已。只看不买的她,在农历新年前被一条来自某鱼平台的信息吸引住了。有位卖家打算出手一批1966版的“五市斤全国通用粮票”,而且价格极其诱人,从拍摄的照片来看,藏品成色也非常好。
“你知道吗,五市斤国票现在市面交易价格都在50~80块一张了,这个人居然只要30块,多买还能打折。”抱着怀疑的心态,Shirley联系了这位卖家,发现对方只是一名不懂行的“小白”,对于老旧票据的收藏问题,几乎是一问三不知。对方仅强调这些“五市斤”,都是家中长辈无意中留下来的,因为最近家里装修嫌累赘,所以想一次性处理掉,“这个价格让我的确有点动心,而且品相都很好。”
因为对方是“小白”,所以Shirley彻底放下了内心的戒备。她告诉懂懂笔记,有些不懂旧粮票收藏的人,的确不知道这些“古董”的价值,甚至觉得这些东西仅仅是一些废纸罢了,所以叫价也比较实在。
她周围就有不少识货的收藏爱好者,专门喜欢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寻找这些不识货的“小白”,从对方手里低价淘换出“宝贝儿”,甚至有的是卖家祖传的藏品。
“这才是收藏、淘货的意义和乐趣。”谨慎的她,多次通过视频、拍照等方式,确认这位卖家所出售的粮票品相和数量后,最终 “吃下”了这一整批号称是1966版的五市斤全国通用粮票,“一共两百张,最后四千五成交的。”
由于春节前快递停发,Shirley直到大年初五才拿到这一批盼了好久的“五市斤”。然而,当她拆开快递包裹时却有些疑惑了,与自己收藏的旧票比较,这一批买来的“五市斤”,有些略微新了些,纸质也较厚,摸起来的手感虽然类似,但表面的颜色却有少许偏差。
“反复对比了之后,心里就开始打鼓了。”怀疑买到了“赝品”,她急忙找到了当地一位资深的典当专家,想鉴定下这一批“五市斤”的真假。专家一开始表示,旧粮票很少有人造假,毕竟那不是流通货币。然而,当仔细检查了这些“粮票”之后,专家却苦笑了,“他证实了我的怀疑,这就是一堆假票,而且假得很不专业。”
第一次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淘宝就“打眼”了,让Shirley对于二手电商信心大挫。她仔细在这些交易网站和APP上搜索发现,平台上有大量卖家在出售着远低于市价的“旧票”,很多卖家评价为空白或者无差评。
而她所买到的所谓“五市斤”,还不是全场最低价,最令她瞠目结舌的是,有的“五市斤”仅五毛钱就能买到一张。而且卖家都是清一色不懂收藏价值的“小白”,难道现在“小白”已经满大街跑了?
处处装傻的“心机客” 让你维权无门
“虽不是大数目,但气不过呀,所以不能就这么善罢甘休。”花了好几千元,买回来一大堆“赝品”,Shirley很是愤懑。她找到卖家希望能要个说法,并告知对方会投诉到底。
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卖家居然坚称自己确实不懂粮票,也不知道真假,而且强调自己自始至终都没有打包票说这些“五市斤”是真的,仅能保证这些粮票都是家中长辈收藏的。
“而且在整个物品介绍页面,他也的确没有写明保真,都是用某某年份收藏的这些字样来误导买家。”看到这些年份数字,加上“家中长辈收藏”,Shirley确实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在与卖家交涉无果的情况下,Shirley只能向平台提出申诉,要求介入售后维权。然而,在卖家页面中,因为从未涉及产品真假等字样,加上粮票在鉴别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她的申诉也没有得到满意的反馈,“说直接点,卖家一句‘我不知情’就可以撇掉所有责任了。申诉不成功,时间一到,交易也就自动完成了。”
类似的二手交易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小白”心机客,正在利用“不知情”作为借口,为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开脱。而这一伎俩,懂懂笔记在《“捡垃圾”都被骗,闲鱼的二手梦变成噩梦?》一文中就曾提及。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少网友指出,在二手电商平台上类似的行为,早就从二手的3C产品,蔓延到了文玩收藏品领域。
“这些卖家太鸡贼了,都不够他们玩的。”搞了大半辈子古玩收藏的老项告诉懂懂笔记,早年因为经常出差,他在全国各地的古玩街收集了不少“快货儿”。去年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的老项把淘古玩的渠道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想通过电商平台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收藏品,“的确有真东西,但假的、高仿的远比真的多。”
去年夏天,老项花了3000多块在二手交易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个官窑瓷碗。卖家宣称自己是八旗子弟,这个碗是祖上传下来的,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了。因为家人重病,所以想尽快变现筹集医疗费。虽然卖家关于碗的品相、年代、质地等描述很不专业,但老项看了照片,“确实是‘紧皮亮釉’,感觉东西是对的,只是落在了小白手里,就一口价买下了。”
“清初的瓷碗,不管是民窑还是官窑,都很值钱,所以我感觉自己既做了好事,又捡了漏。”然而,瓷碗拿到手之后,老项请当地专业的鉴定机构做鉴定时,却发现这个碗是现代工艺生产,故意将品相、色泽做旧的。“他(专家)告诉我这个碗的成本不到20块钱,最难的‘工艺’不是烧制,反而是做旧。”
怒火中烧的老项立马就联系了这个卖碗的卖家,以出售假货为由要求其退钱退货。然而,对方却十分淡定地拒绝了,说自己也不知道真假,是父亲坚信是真的,而且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对方强调,自己物品详情中也写明了,若描述一致,恕不退换货。
“祖传这事谁能说得清呀,我爷爷买了个破碗传给了我,也算祖传呀。”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二手平台翻车的老项,只能自认倒霉,发誓再也不上这些二手交易平台。他告诉懂懂笔记,这些所谓的小白卖家都很会讲故事,而且说得都跟真的一样,让买家心生侥幸心理,觉得这些“宝贝”都是没用的祖传物件,或是不得已“忍痛割爱”的家传藏品,从而打动买家。
除此之外,这些“心机客”更是看准了多数收藏爱好者喜欢用小钱捡“大便宜”的心理。他们在产品的详情描述上,频频使用很不专业的词汇,并投其所好,引导买家往增值空间和潜在价值上思考。由于详情缺乏关键的特性介绍,卖家买到手时候,往往很难找出描述不符的“证据”,再加上卖家的“恕不退换”说明,让许多普通藏友招架不住。
那么,这些卖家依靠装“小白”,真的就能堂而皇之逃避平台处罚了吗?
借“不景气”坑人,藏品卖家或自绝后路
无论是Shirley,还是老项,他们都有一定的收藏品鉴别经验。但是,不是每个喜爱收藏的玩家都能够准确鉴别出每件藏品的真假,能一眼就能发现“赝品”的玩家并不多。
“有时候感觉有些藏友挺可怜的。”在深圳罗湖经营典当商行的洪才告诉懂懂笔记,曾经有一位客人,几年前花了大价钱在网上淘了块宋代端砚,并视若珍宝。由于后来生意失败,这位客人急用钱不得已拿着这块砚台到了他店里来典当,却发现这是一块仿真度极高的赝品,“藏了几年的宝贝一下子变成赝品,人当场就哭的稀里哗啦,看着真叫人心疼。”
大众藏友虽很无辜,但在洪才看来,网店和二手电商渠道假藏品横行的背后,却也有很多无奈。这一切,都与近几年实体收藏、典当行业的不景气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电商的发展,有许多和他一样的典当行也都纷纷开起了线上店,而他也经常将店里新收来的收藏品,放到二手电商平台上, “玩古董的越来越少,典当行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跳蚤市场也往线上跑,所以我们只能借力互联网开拓更大的市场。”
近几年来,通过线上咨询购买古玩、收藏品的用户并不少,其中不乏许多不懂行的“菜鸟”收藏者,这让包括洪才在内的众多同行都看到了商机。
但对于绝大部分商家而言,类似某鱼等二手电商平台只适合销售价值较低的藏品,利润空间并不高,“加上平台上的用户砍价都很喜欢拦腰斩,所以生意并不好做。”
他透露,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利润支撑实体生意,渐渐就有部分同行将不小心收到的品相不好的藏品,或是高度仿真的赝品放到线上销售。这些“次货”在实体交易过程中并不容易脱手,但在“先钱后货”的电商平台上,却很容易就能卖出去。
“有的(买家)买回去根本就分不出真假,都是跟风搞收藏玩玩。”因此,有些机构和个人就放开胆子在线上出售假收藏品。因为旧票等假冒藏品成本很低,加上有众多社会藏品机构炒作,似乎升值空间无限,所以便成了线上收藏市场最先泛滥的产物。据洪才透露,这些“旧票”造假的风险从高至低,依次为角币、邮票、粮票,越缺乏流通性,鉴真的难度就越高。
“之后才是碗、壶、盘、砚台等利润更可观的古玩,现在甚至还有掺了假贵金属、玉石翡翠等在这些平台上销售。”洪才告诉懂懂笔记,刚开始许多卖假货的商家也被投诉过,平台也都处理过,主要原因在于详情表述与产品不符,被买家抓住了证据。
为了规避风险,有些卖家便开始“借鉴”二手3C的做法,用上“装傻”这一招,装作什么都不懂,所销售的藏品、古玩,也都说是“爸爸的”、“爷爷的”、“祖传的”......因为只要是第三方的,详情中没有相关说明的,买家和平台就不能拿商家怎么样,“正所谓不知者无罪,只要详情和东西没有描述上的相悖就行,实践中也正是如此。”
“装傻”有效,因此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纷纷效仿。甚至有部分机构还开起了线上分销代理,利用众多个人二手卖家的渠道,大量铺假货。
分销者如何卖东西,商家并不管,但唯一的限制标准,就一定要在某鱼等二手电商平台上销售。因为相比淘宝、天猫等渠道,那些二手平台除了免推广费用之外,更能规避一些风险,卖假货被封号的风险也比较低。
“有同行说,装傻的做法在某鱼可以瞒天过海,但在淘宝C店(个人店铺)却寸步难行。”洪才告诉懂懂笔记,即便与买家交易最后演变成一场撕逼大战,但在二手电商平台,卖方也有“胜诉”的绝对优势。
因为这些二手电商平台市场很乱,管理也不严,所以可利用的漏洞也多,“加上古玩藏品这东西,专家鉴定也有可能看走眼,买家维权也很难的。谁敢说王刚砸了那么多宝,就没有砸错的?”
无论是专业的收藏专家,还是玩票心态的玩家,都可能被“心机客”们玩得团团转。他们一边说着行业不景气,一边却做着坑蒙拐骗的勾当。利用平台规则不严谨,行业标准不健全,将大量“赝品”堂而皇之拿到二手电商渠道上销售,不断地损害着用户的利益,赚着昧良心的钱。
或许,不排除二手电商平台上真能“淘宝”,但用户购买所谓的收藏品时,除了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提防赝品和高仿之外,更要小心留意卖家“装疯卖傻”的行为。如果遇到所谓的“小白”,并发现描述有中大量模棱两可的字眼时,更要异常谨慎。
而对于拥有大量用户的二手电商平台来说,并不能因为是二手交易,就降低监管、处罚的标准。针对大量“猫腻”玩法,平台更应该围堵规则上的漏洞,加强申诉的调查,而不应该只把买卖纠纷的判断,聚焦在简单的详情描述上。
淘二手是一种乐趣,淘藏品更是一种爱好。只有平台彻底负起监管的责任,才能让“淘客”们重拾对于二手电商平台的信心。“打眼”永远都会有,但是平台不应该自毁长城。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