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0|回复: 0

[休闲话题] 80后升级副总裁之路:加入创业公司打拼九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总觉得80后还是职场新人吗?这群曾经被打上“不靠谱”标签的一代人,正在逐渐成为不少中国公司中的中坚和创业领袖。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一家在民居创业赚钱的公司作为第一份工作,虽然车库创业现在看来是一件很帅的事。更何况,如果是9年前呢?

2003年,一家叫做千橡互动的创业赚钱公司还没有做出后来的人人网,十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在北京西直门火车北站旁边的一栋红色居民楼里租了一套三居室,窝在里面办公。当时黄晶还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但他决定加入这个创业团队。

他曾经旁观过一次互联网公司的兴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黄晶一边读书一边在当时的TOM网做兼职。只过了一个十一长假,再回到公司,TOM网的股价就一落千丈。没有赶上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黄晶很是遗憾,他不想错过第二次。

在千橡互动的时候,黄晶也有不少清华的同学对这家创业赚钱公司有过兴趣,但他们来看了一眼当时的办公环境就走了,“因为那里实在不像个公司”。

可是黄晶留了下来。他说自己不在乎这些。

在中国外企和民企工作的他的同龄人,待满2年就算老人,待满5年就算是牛人了。而毕业9年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从一起创业坚持到看着这个公司上市的人就更少了。黄晶算一个。

1981年出生的黄晶在千橡互动的title一直在变,从无线事业部技术专家、技术总监、产品技术高级总监,一直到人人公司副总裁。现在黄晶负责的人人网PC部分已经有了600多名员工,公司也从民居搬进了写字楼,不过他仍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他和同事一样,享有一个工位。他的特权体现在26层的角落上一间被称为“指挥部”的会议室,这间会议室平时不接受预定。他可以躲进去打个私人电话,或者是找员工谈话。

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之一,黄晶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开不完的会—他除了要参加每个重要项目的每周例会,还有项目立项时的动员会、项目达到一个里程碑时的庆功会。

学会开会,是80后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即使他们的不少同龄人都还埋在抱怨、厌恶开会的情绪里。黄晶觉得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坦然面对的事,“会议是团队沟通的一部分,不是仅仅简单地汇报每天做了什么事,而且要听团队成员聊聊遇到了什么困难,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些困难,哪些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我做出决策。”

每天晚上七八点,他会在26层的几个办公室转一圈,如果这个时间办公室的大部分人还没有下班,“我会很高兴”。黄晶会趁这个时候看看同事们都在做什么项目,了解项目进度,“当然,延后的比较多,但如果延后我就会重新调配人力资源。”

掌握流程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重要的项目尽快做完,次要的项目可以往后压一压。互联网变化快,黄晶天天都能感到竞争公司的压力。硅谷里每天都在冒出各种新点子,紧接着,他的国内同行们就跃跃欲试准备复制。“晚了就赶不上了。这样的事我们看过太多了。”他想让他的同事们更积极主动些。

黄晶经常加班。他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想要静下心思考也得到晚上9点以后。Email,RSS,他要迅速甄别信息,判断哪些有用,“这条我可以明天分享给团队成员!”他想。

黄晶最早是做技术出身,刚入行的时候,他像个Geek一样,钻研最新的网络技术,做很多的项目。后来他逐渐发现,与其把一个项目做好,不如去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他也果然不是个Geek.2003年,他开始关注一家叫“Friendster”的公司,这家公司算是社交网络的鼻祖。那时候Facebook还没有上线。这个网站的社交扩展逻辑,和后来的Facebook一致,但并没有强调实名和真实关系。

他很兴奋地给陈一舟发了一封邮件,阐述这个网站的概念,他问陈一舟:“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做?”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人人网。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更多关注互联网行业趋势,从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中学习经验,比如Facebook、MySpace,他会研究这些先行者解决了哪些在自己的探索中不容易被解决的用户需求。

发现用户需求,这真是个不错的转变。现在有一个title很流行,叫“产品经理”。他们要了解产品,能和技术人员沟通,还要懂市场、营销。这简直是一个让人自信爆棚的title,而拥有这个title的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发现用户需求。黄晶现在正像是一个需要看到更多前景的产品经理。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大转折。

他负责着公司的核心业务—产品、技术和运营。他也需要跨部门的合作,找到那些能帮他的人。在忙碌中,他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每天早10点上班,晚10点下班,他又累又high。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个机会,他赶上了这次互联网浪潮。

《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Anand Raman并不惊讶中国市场总是能给年轻人提供各种高级职位这件事,“你要知道,在中国这样急速发展的市场,没有什么不可能。”而这些高级职位在美国可能会青睐于交给更年长者,比起脑筋活络点子多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管理经验,这会让他们在遇到各种危机时游刃有余。

黄晶面对的,是手下600人规模的庞大团队。他困惑于一件事:“人越多效率就会越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把这些人的想法统一起来,去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很困难。”人人公司的发展势头很快,为了弥补自己在管理经验上的不足,黄晶只能多花时间跟一定级别的人交流。其他公司的高层和创业赚钱者是黄晶如今交流最多的对象,他从他们身上学到太多实战经验了。他的朋友圈也大多是更年长的人,比他大个五岁十岁。相比年龄相仿的朋友,这些前辈有时候更懂他在说什么。

他甚至在想,是不是要改变脾气。黄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很少会对着下属发火。但是现在,“做坏人”,也不是不能迈出的一步。“如果员工能力不行,或是态度消极,拉下脸面让他去调整或者走人,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事。”

他渐渐觉得这对双方都好,尤其是在处理得当的时候。“我相信人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动机很复杂,每个人有他的追求,我会根据他的经验和能力推荐他到更合适的部门和公司工作;如果有的人有才能,但是心思不在工作上,绩效比较低,我会‘逼’他出去创业赚钱,甚至给他推荐投资人。但是他不能留下,因为他会对公司和其他员工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对他不是件容易事。

他喜欢乔布斯。乔帮主如今几乎已经是产品经理界的梦幻人物了。他欣赏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他可能会从2000多种相近的黄色中挑出自己想要的黄色。”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无法做到这般完美。无论如何,deadline就在那里,有时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案,却又需要很快推出一些产品,他不得不在这些事情上做出妥协。

他希望他的员工也和他一样年轻、有活力。在招聘时,他希望找到那些谈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突然变激动、在提到自己兴奋的事情时眼睛发亮的未来同事,他们心怀强烈的创造动力,想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经验?那真的不重要。

但是,这样的人不好找。

从200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参加校园招聘,并在台上做宣讲。黄晶喜欢那些宣讲结束后来主动找他的学生,虽然他们可能还有点懵懵懂懂,可他们就像当年的自己。好奇,求知欲旺盛,有沟通欲。黄晶经常在这些学生中发现他理想中的那类未来同事。他喜欢问他们: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喜欢哪些产品?”

“你能想象5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吗?”

他说自己能从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中判断对方是不是公司需要的人。他会想起自己9年前加入千橡互动时的那场面试—或者说就是一次聊天。当时公司员工不多,面试他的CTO是黄晶清华的师兄,只是简单地问了他做过哪些项目,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有什么想法。然后就带他去老板陈一舟那里“晃”了一下。已经对黄晶有所耳闻的陈一舟上下打量了黄晶一通,说了句:

“你就是黄晶,来了啊。”

他们从此成了同事。

“我想用创造力和新技术去创造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产品,让尽可能多的用户从中获益。这才是人的价值,不过我离这个梦想还很远。”黄晶说。

和每个80后一样,黄晶小时候也有过很多梦想:当画家、当飞行员、当战地记者、成立乐队、环游世界。哦,还有“考上清华”。

最后这个梦想是他唯一实现的事。

好在他找到了喜欢的方向。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黄晶就已经在中关村混迹多年,呆过不少公司,也做过很多项目。从大三开始,他就跟同学一起翻译、编写了一些类似“PHP编程指南”“网页工具指南”的书。黄晶真正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趋势科技组织的“趋势百万程序大赛”,他和同学组成的团队在十个参赛团队中拿到了第一名。这群少年分到了4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还拿到了趋势科技的offer。后来,他还给一个国家部委做了一个信息系统,这个项目一度给了他进入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机会。

互联网圈子总是有相互牵扯的力量,比如熟悉的团队,或者榜样。1998年,陈一舟回国创办ChinaRen网站,当时的主力人员都是黄晶很熟悉的清华师兄,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比如搜狗的CEO王小川、网易的高级副总裁周枫等等,这些人在ChinaRen创办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让他们在日后的职场发展中受益匪浅。黄晶也想做那个和创业赚钱公司一起成长的人。在他的价值成长体系里,当时的千橡互动是个好选择。

当时也有很多公司拿着更加优厚的条件来挖过黄晶。“时间证明,有些公司的确发展得不错,有些就不太靠谱了。”2006年之前,他还会认真地考虑这些工作机会,但他渐渐看清一些事:猎头只关心他拿的回扣,不会关心自己跳槽后的职业发展,或者这家公司是否真的靠谱。这也是一位高管朋友写给他的“职场语录”中的一条。2006年之后,人人网的迅速发展占据了黄晶的所有时间,他也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精力再去考虑跳槽问题。

黄晶24岁时闪婚,太太现在也在另一个上市公司任高管。他们平时讨论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各自的公司成为更伟大的公司”。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80后高管,他们的生活和你一样吗?

1、更容易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生活和工作可能会混在一起,因为他们也搞不清楚这两者是不是有必要分开。

2、没有朝九晚五。他们常常一天工作12小时或者更久,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同时掌握很多专业技能和管理技巧,由于经验不足,除了工作,他们还需要花时间学习。

3、即使崇尚个性,也不希望在工作中被塑造成特殊的、疏离的形象。他们希望自己直接和员工交流,减少沟通屏障,为员工创造开放平等的环境。

4、他们看上去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气场。他们必须考虑更多的事,尤其是如何和年长的同事交流、获得他们的认同。但有时候也会装做很强大。

5、比起那些每两三年跳一次槽的80后,他们有更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他们希望证明自己胜任机会、挑战与职位的能力。他们不太认同看到更好的机会就立刻换工作的短线投机者。

6、他们需要智囊。所以他们既需要同一年龄层的朋友分享乐趣,也需要有职场经验的前辈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指出方向。当然,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

来源: 好运Money+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509182114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众创网,值得信赖!
众创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众创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众创网

GMT+8, 2025-1-6 15:04 , Processed in 0.240759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